2006/07/23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的想法

  • idea:

开始关注idea中心主义,一切的一切都是为这个服务。自打看了《V》(似乎译作“V字仇杀队”)之后,开始同意idea的力量。

 

  • 联系:

msnspace blogger faceben yoolin jiaoyou一个个玩了命的希望用户在它们身上爽,还让你免费爽。动机真好假好说白了都在使用人对“联系”中的存在感的渴求为自家的那点小欲望做事(虽然我一上去基本上都是一副德性:不知所措,但是还是看见一群群的人们发生着他们希望的故事)。建筑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非精英化,这中间也许发生故事。

现在是个人都在搞“联系”,年岁到了,周围干的人也多了起来。收集收集信息出本书吧,做个提供专项服务的网站拉,拉众艺术家扎个堆做点实事拉,策划个会议展览拉,说白了就是这事太好搞了,大家都在往好玩省事的方向上靠,一大堆个色不同、质量在差的商品怎么样也能混个琳琅满目吧。但这并不是没有意义,不是1+1>2么,我们不也利用gsd的中国人组织在为自己服务么。应该好好利用一下“联系”的价值。打算怂恿众大师开学搞一个拉洋片介绍房子见闻什么的总不算过分吧。

 

 

  • 世俗化:

什么时候老百姓像理解一部电影、一个音乐、一个ipod一样理解这些疯狂的无聊的建筑师的建筑将是一件幸事。

实在厌烦了把自己躲在建筑的复杂性背后伪艺术家自居的建筑师。这方面美国面对客户的职业性给我印象深刻。Herzog de Meuron的89年左右的建筑视觉化、展览化行为是个好的提示。中国一建筑师将建筑的使用状况拍成dv是个有趣的行为,但是依然限制在艺术家化行为的小范围内,对建筑思考交给形式化的艺术感也略微肤浅,有搭顺路车之嫌。(美国人有句话,大意是:带头,追随,或是离开。)

 

 

  • 搭车:

这年头搭顺路车实在是不容易。想想这做房子就跟这几天总吵的xx作家抄袭整本,xx乐队11首歌曲直接拿来一样,其实就拿么点破事了,idea就这么一点,每年几万几十万的建筑师大军涌进来,要想杀出个饭碗、自尊容易么。莎士比亚是要读的,领会精神境界就好了,想的事还是得专注并深入自己的思考才是正途。

 

  • 自毁:

我总觉得我的创造能力不行,但这想象力还能凑活着使使。但转瞬一想,这想象力从哪来,还不是从你看见的世界来,完了,这辈子的目标瞬间都被自己端掉了。幸亏有那么一句么,建筑只是一种思考的方式。说的也是,是个人都能做这个人的房子。

 

  • 自立:

说白了,做一个能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会思考的人是重要的。拼眼睛、鼠标、经验都是饮鸩止渴的。。。

 

  • 犹豫:

回国干自己的还是在美国继续学习依然举棋不定,张宏大哥还是老的辣,用了一种妥协的方式:你给自己两年时间在美国好好想想这事吧。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 二分:

NANA的电影版动画版漫画版都看完了或快看完了,这个世界本就是二分的或是多分的,形象化了的这两个部分不就是我们每天的自己么,一部分居心险恶的思考着盘算着怨恨着,一部分心底善良的劝说着不要不要不要。。。

ナナ

 

  • 废话壹:

真理总是填补了废话中的大量空白,我这人又十分喜爱废话,所以没几个朋友。但我还是坚持一点,人其实一辈子就是坚持了不多的那么几句废话,有的人坚持的少了点,也就成了器。无疑这又是一句废话。

 

  • 废话贰:

人这一辈子里年纪轻轻的基本上都是在linger中度过,痛苦了快乐了无非就是寻找自己的那几句废话。我能想象年纪差不多了终于找到了这人也就废了。就像我的老板,家父有钱,教育又好,就是活着没劲,整天逗逗孩子骂骂甲方过过猪栏般的生活。我这等猪栏般的出身估计这辈子是享受不到同等待遇了——一般来说上辈和下辈的命运是相反的。我很羡慕有信仰的人们,他们年纪轻轻就找到了整本整本的废话并且早已经进入到快乐的实施更本质更永恒的内容这个阶段了。

 

  • 自恋年岁:

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个神秘化的admiration,这东西的高尚与否、品味高下可是至关重要。比方说我老板就是觉得steven holl似的错动的窗户或是composition类的伪艺术特好,我呢,也没觉得有啥意思,觉的坂茂的copy paste挺向能盖出来的样儿,其实都挺无聊的,就是互相看不上谁,我没事就故意把他的设计作丑一点,同时谦虚的低调的送上我的视觉,这事真是好玩极了。跑题了。话说回来了,怎么才能保持你心中的这个神秘地永远是好的呢,一招是永远年轻永远open,就像毕加索,herzog;一招是抓住一个死理走一辈子,没人比你深入,就像gehry hadid judd。其实两件事是一件事。

问题来了,关键是你心中的那个神秘的崇拜的物体有一天被你看穿了demisted了怎么办,这滋味可真是不好受,我有两次都差点想死。都是突然觉得能做好建筑就是那么回事的时候。很无聊吧。所以阿,一方面,要加速觉悟化过程,趁早改造成自我崇拜主义(自恋?),另一方面,丁峻峰同学的态度我还是要及时吸取过来,“小日子过得滋滋润润的就行了”。人哪,就那么点破事,怎么让自己爽到就行了。

 

  • 总结与创造:

长到二十五六岁觉得人世间的那点事都差不多见到了,觉得很没意思,这种思想恶劣的弥漫在我的朋友圈子中,同时发生的是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也许这是游手好闲之人的通病,这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养得起多如牛毛的游手好闲之人。其实理解力和学习能力每个人都因信息的发达有了大幅的提高,互联网+google这个第二大脑是主要帮凶,但是理解力是一种被动的消极性的行为,明白有个p用,创造与行动才是价道,这中间又有很多乐趣等着我们那。理解完了只是第零步,赶紧迈出第一步吧。

 

  • 语言化思维:

越来越感到再一次遇到思维方法的瓶颈。语言能力是一个人的思考能力的基础,举例来说,看看中国式思维与中国语言中匮乏的".....ity ( 如 personality )"(这种匮乏只能用"xx性"来填补,老祖宗说着一个字顶十个意思的汉语创造中国文化的时候应该没有那么多“性”吧)就知道了。只是为了阅读的乐趣的读书是个好方法,对语言产生敏感度和感情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就像把吃饭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与当美食品尝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一样。

2006/07/20

FOA research starts off

 
(Alejandro Zaera-Polo & Farshid Moussavi)


this is interesting statement, talking about some sortf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ize" architecture.
the author mentioned Neil Denari @ SCI-Arc, (Vertical y1p0rDPgjVyFee7RTDlAh2tiC-Z8IUOtkNfObQ0U9gMsq_YtmhZG7G8NKs2BkjYjIXYBBCbRtsyKPJM5mozZ1VshQ Smooth House), who comprehends the world as this:"Denari所提的"世界性表皮層" (World Sheet)是討論各地與全球有著關聯性的外觀和價值觀。每一件事物都有可能轉換成一個表徵的意念,如飛機不只是科技的代名詞,也因為它不是一般群眾所能消費的東西,如此飛機也具備和象徵另一層的社會意義,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著一些確切的表徵。"
This is really interesting.

the list as below is really sadish, which is still increasing aggressively.

Maybe,we are at the very period of paying money for better architecture, we need better quality and reputation, and we just pick them up. Nobody care about where you are from.

Maybe, we shouldn't be sorry that much, we should't care about it that much, just contribute to our every individual, which might be more practical for now.

Maybe, why don't we just commit we suck.just spent decades to make it up.

Another issue is really about education fee. No money, no quality. We have to pay for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ee", which has been prohibited for too long.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udents are the poorest students in the world. Ma Yan-Song  is one of the earliest students go to Yeal with his personal foundings.Plus, he runs his office for two years without income... what is that? just money stuffs.

"
北京地區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規劃  美國SASAKI設計公司
奧運會主場館  瑞士建築師Herzog & de Meuron
CCTV新台址設計  荷蘭OMA大都會事務所
北京電視中心 日本株式會社日建設計
北京財富中心 德國GMP建築師事務所
中國國家大劇院 法國巴黎機場公司
中國電影博物館 美國RTKL事務所
北京世界金融中心 加拿大B+W國際工程集團公司、美國RTKL公司
首都博物館新館 法國AREP建築設計與規劃公司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 美國SOM事務所
中關村國際科技廣場 美國KPF事務所
五棵鬆文化體育中心規劃 瑞士Burckhardt+Partnert、AG公司
中關村國際學校 美國JFP建築事務所

上海地區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美國KPF事務所
上海大劇院 法國夏邦傑建築事務所
上海商城 美國波特曼事務所
恆隆廣場 美國KPF事務所
久事大廈 英國福斯特事務所
金茂大廈 美國SOM事務所
上海信息中心 日本株式會社日建設計
中銀大廈 日本株式會社日建設計
新上海國際大廈 加拿大B+H建築師事務所
上海新世界大廈 加拿大B+H建築師事務所
花園飯店 日本株式會社日建設計

其他地區
廣州港灣廣場 加拿大B+H建築師事務所
廣州國際會展中心 日本株式會社佐藤綜合計畫
廣州新白雲機場航站樓 美國PARSONS , URSGreiner公司
深圳國際會展中心 德國GMP建築師事務所
深圳市中心區規劃 日本黑川紀章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深圳新世界中心 美國SOM事務所
杭州湖濱地區規劃 美國捷得國際建築設計事務所、美國SWA集團
杭州蕭山機場 加拿大B+H建築師事務所
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規劃 澳大利亞HOK體育建築設計公司
天津博物館 日本川口衛設計事務所
大連和平廣場 京澳凱芬斯設計有限公司(中澳合資)

"


FOA's understanding about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y1pf7pj4ByIOiPe247leLJJteioL_B_qUdLeTT1U5ejtN1qAUdenQwgTF5XnEV9zJVKN2acpvKrw64qpqd87A-KxQ

2006/07/11

4 photographers/artists

  Balthasar Burkhard: 

Since 1997 Balthasar Burkhard (Switzerland, b. 1944) has been making aerial photographs. He photographs megacities such as Tokyo, Mexico City and Chicago - the proverbial "molochs" of modern civilisation. In addition he makes photographs of deserts: regions which, on the contrary, are not shaped by human activity. In this manner Burkhard sets cultural and natural structures over against each other, without seeking polarisation ( 两极化on purpose ) . Through their heavy, deep tones his photographs take on a comparable, massive stature ( 厚重的身材 ) . Yet in these almost sculptural bird's-eye views, details continue to command attention, right to the horizon. (from : photographor website and  photograph gallery)  works as below: 

  • From here, I just feel myself is shallow, it is shallow to just record vision. But i will take the silly camera for a while, 'cauz basiclly i think the photographors are simple and silly too----weiss


  Thomas Ruff:               

The guy treats photograph as art behavior more. Details see below:

  • From him, i am thinking the fight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the more we rely on machine, the weaker that ourself will be. Someday when our confidence merely bases on the accuracy and rationality, what a pity!----weiss
  • What is photographor? the mass behavior of visualization seems nothing for me, 'cauz that does not mean we are more creative than 50 years ago. just playing with machine and  being played by machine, but nothing. Machine does provide us more possibility of new world, but people, plz don't forget the derivation of your means -  it is just for serving YOU----weiss

 


 Andreas Gursky (thanks kenchikuka)

              

Adopt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his art, Andreas Gursky - a student of the Bechers - examines humankind as a species that like any other can be known through a study of its habitats. Instead of focusing his attention on individuals and their personal space, Gursky creates colossal photographs of public spaces that reflect the collective culture.

The enormous volumetric area of a San Francisco hotel atrium seen through Gursky's lens reveals itself as an essentially meaningless grid of windows, dazzling lights, and the requisite "corporate" sculpture. Looking down onto the vast interior affords a bird's-eye view of a pretentious and ultimately mundane space.

Unlike in a medieval cathedral, where scale was a means of attaining a feeling of transcendence and a hint of the glory of God, here hugeness does not produce grandeur but merely grandiosity.

(from: http://www.mam.org/collections/photography_detail_gursky.htm)

  

  "Both Gursky's father and grandfather were successful commercial photographers and Gursky often uses the bright colors and visual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but he moved first in a different direction, studying at Düsseldorf's Kunstakademie under Bernd and Hilla Becher, minimalist photographers more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as impersonal, objective documentation than as a more expressive art form. Before long, though, Gursky turned to color (the Bechers work only in black and white) and expanded the range of his subject matter.
    ....Gursky is interested in crowds of people and he's photographed them in such diverse situations as stock exchanges, rock concerts, and ski slopes. In crowds, people lose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it is the pattern of the agglomerated whole that becomes the focus, both figuratively and metaphorically. The scale of Gursky's work enables him to capture that totality while retaining the images of the individuals of which it is made up.

    The artist, then, has moved some substantial distance from his minimalist black-and-white documentarian teachers. Other pictures, too, are digitally altered and the viewer cannot ever be sure which prints were and which were not. Gursky's freedom to play with photographic imagery should not, at this stage of the game, be an issue. He is, after all, an artist, not a journalist.
    One imagines that the Bechers might disapprove of such technique. The Montparnasse apartment block was simply too large for one photo to capture; it is two exposures, digitally seamed into one--actually the first time that Gursky used digital intervention. He seems fascinated by the architecture that humans create and the subsequent place of humans within that architecture. The Bauhaus ideal of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here resulted in a high density of residents; a beehive(蜂箱) analogy springs to mind. Again, from a distance, Gursky finds the stunning patterning of the buildings which has a beauty all its own; get close up and there are individual people and furniture and and lamps and plants clearly visible inside those windows. The same principle applies to Shanghai, a grand hotel interior, assembled from four negatives, with just a few people observed on the balconies.
    Gursky also does landscape, with seemingly ironic reference to German Romanticism (Caspar David Friedrich) in Angler, which, nonetheless, continues the theme of the isolated individual, here within a lush landscape. Rhein II, a photograph of the river has no figures at all, but is a study in textures (footpath,  grass banks, water, cloudy gray sky) in near perfect horizontal striations. In actuality, a factory on the far bank has been digitally removed. "

(full version see: http://www.culturevulture.net/ArtandArch2/Gursky.htm)

 


Annie Leibovitz

2006/06/15

The intern in Boston

 
 
y1prS5PrrfJcFlc3YAIJ4m-aD8GVi0BWHmy4w0R42mBEh_vxxeSJDiaCLdj-3LJmTHadDGFYpyjF8tH2RYBg0udog 
Look at this, look at this! my friends, this is what I am doing - a family house in the New England area. wood structure is much much cheaper here than concrete or steel works.

the opening of the wood structure should be less than 50%, for the shear.

 

y1p3WitDu0nEy_ja7ByDgMbwo-uq0w_qMGy6Omyj8XKaeuBm3IfXEUz11jepKK9oGmC4iQHcFGSHtKvJ2YDPGVQ3A y1p6jxJKyy2DNE4jAC63kl0B7fWyhLrjSx69-mcdDe6trI9_4BuFAcUaUG133eDR0hhPs6fjzxdOxA1NFF2Xv3QMg
y1paG1RhB-ZUsKuHByxL6pTUz9rUIJ2lYtwk2iUAPEApnN5wQ9HFGshVoYc1TVF7fvQCqhUoocfHfDNO22nzd5MAw y1pAJHq2jv6rF1LYFfXvt08A39_cnAy9BAC0ibNyLfKr66eGVYRRIahi_LPZ6rlmapGyUwvGlHA9c7a08QgeFel0A
y1pbd8paefaaRIclQuH-GrBDnTgxg1HXOlP1C6KNCH_v_SVZBUztjghbvukbk9ZwtV12zPa7dFFXsJqW-fi7_0jgQ y1pHkNkK6lSO1BtK_d7itOsYIvMbSzehHnNNiJm7QtfGmUM_IeEKaXxD3V_CmUHqajBqIhB2YRqbdtYVH2ViacDKg
y1pI9YxBfX26hgrU9zy6UZNzgcaC2_iW1QYAgLnxILeDcmYvTjVCixXVSBuS9DoKqPOjzf52d2KX91fmoSynG2Pmw y1plGTp6cPlm1m8NXIiimb_X0ATybxC3xYAO4m8xoAtDR1AxF5_Jw6ECVuHhWLkwztFrIlYgLldr5RT1czAkJQ1Pg
y1po32JghLr7tThnVeL1Wt6jYNew1NIRT4gp-DC-ylKIQPHbulBdnHAFeVAXni6MCitdN59c0GZwaTlnA5QWdskHA y1pvD7T00kHmki3uEb0SuxB4Mu4-zb046Bd39PKJk5bLZ3aPgTA2q3SIhqZCoIME2z1RkaiSCm-leufZTHrLRx2wQ
y1pVXtTQ7FuWIldNPCxgrRlUqAUqIrDInUGFxNK0YtD_9omaCOOsZnHnY1ANseYoPR2Q9Y9fmqqb-wv-LwaDLrCtA y1py0LU7nqMYnBd_MZBYFZjqzeka8Z_wH0PuiScnGfnWactUdgYBCpdDfrX4g_zlDkwCfuphOZwvIhbg787RovbTg

2006/06/10

from science to morality

What is morality? it tells us to do something for keeping happiness, and not to do something for avoiding sorrow.
 
Scientists are telling the story of what our nature are. When we know them, the correct way to follow the nature reveals.x1pgoHCJCnTYmEje7earxerYEc7CVfItOtZlOA2yiox1AiKB2_SpZ1BLU7PMssKA70a-Ax7pjzQ8ksV43lTdXFSaDPvTxdUHlsdTLgyTUkxyjjoXm0oGrdrffcUJzIlk5y8C5M69hgFYI0

(06/08 Metro, Boston)

2006/05/18

正确

这学期的基本话题,对于我来说,是对眼睛的训练和工具思维的掌握。自然不自然的话题其实也不是着迷,只是地段的基本语境如此。下次假如是一个城市旅馆估计也不用管这一套。
 
我想,这个学期是非常成功的一次训练。预先设置的话题都已经达到。失败之处在于对一个studio尺度的建筑方案的理解仍然趋于“一个完整的建筑”,其实应该到达平面就可以停止了,这个时候都是完美的,一旦进入了材料和质感,要想控制素质和正确性是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来完成。而我只用了1天就做决定了,随之而来的较低品质的建筑image。
 
现在的苦恼在于寻找或发现适合自己的“正确”。自己的建筑,一个独特的世界,不再是被模仿或模仿中的领域。这将包括建筑理论和艺术评y1pLhJKEYKd_8xRme81VA4xU5s1eMTTIxdAtAGlzuRy8EHe326Xj0XZF95zr1Ovb0dGB6y8spmmRmIuDRd61Y_2DQ论的学习,还包括实际制作房子时的体验.以雪亮其眼睛,对好的东西有自信和敏锐的觉察。
 
近日在做日本建筑课的案例分析。伊东丰雄的建筑基本上就是好的idea立即变成房子,几乎没有什么新的iamge叠加上去。以tod's为例,榉树 的iamge转化为了建筑的结构,剩下的工作便是发现如何将结构实现,功能作相应的分配。具体说,下面的树干部分称为适合商店的展墙,中间的墙窗比接近的地方适合做office,上部窗户面积较多适合做meeting + party + dinning ——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风景y1ptL3lfaWwsm8NFuQ7N-PTvG0sxGcR0RI-OUq1dDcCFIWQcqMcNhGhi7crqCVI4pkXKQX44A2CrIQEJYcgS--Akg。接下来又能看到展示是如何与墙面结合。而房子的结构和构造都是惊人的简单,仅仅是保证基本的设想成立。转角处的细部最为明显,一眼便知那种特殊的细节是在由概念的纸片模型转向有厚度的(300mm)墙的时候的苟且之道。而玻璃的构造也是取自相当成熟的节点,看不到什么 innovation。
 
在与韩国朋友讨论什么是gsd最爱的学生作品时,我们通过观察认为连贯性 | 一致性是相当重要的,作品的素质基本都是差不多的情况下一致性保证了清晰与深度
 
这两件事似乎提示了好房子/设计不是多欲的。
 

2006/05/13

我们的建筑是怎么了

——将建筑 宗教 自然混在一起搅一搅是由来已久的想法

 

在AA最近的一本collection中,收集了AA引以为傲的学生的作品,其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为绕着digital而展开的建筑空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使用rhino, catia, maya等等软件来实现自己的建筑语言,而主体部分不是空间性质的,而是表皮性质的。此外他们还动用了几乎一切可能的织物来描述他们试验性质的表皮,一种用常规的模型材料——胶泥,卡板,木板,金属等等几乎无法做到的效果,翻滚着、重复着的一系列关系在计算机和模型中被研究着,虽然并不一定会变成一种空间的可能性,当时确实是发生在建筑系的学生群体中间。

y1pwiat0Vq9_OIcTA8YvKENr4iYccCmQuBzHcky8_apgxfjy-4wTaY1FLk1_T7SuQuFAlUeR8zf6SAVwgX7wXw8DA y1pUmIOyLd-ntcgL0BuHm40ibWXzbsn6FI_gcdpi6xOfbXGsoP9qscmP2ii0Cezs0HP6XGScVRd6URV_WYLXu4HNw

 

在这些作品当中你几乎被搞得眩晕起来,几乎每个人做的作品在初看的那一刹那都是相同的,那是一种典型的必须由ghrey开创的建造做法才能完成的形式。这种建筑的视觉的大量重复以至于你几乎有一种眩晕呕吐的感觉,几乎会丧失了你对体内的建筑空间感的判断能力,因为他们是如此相似的并置在一起,有的似乎可以看见建筑的可能性,而有的则只是一种pattern。  

但是当我平静下来仔细的阅读每一个方案的时候,就发现尽管他们的形式惊人一样:复杂的另人惊讶,但是却能明显的从中区分出好的和坏的作品来。这些作品大多具有自然美的法则,例如重复的韵律感,从小到大的规则感,柔和的曲线等等,或者干脆类似某一种自然的形态。  

在Picon邀请的digital领域中的开拓者中,我也发现计算机艺术或者建筑形态几乎无一例外的从抽象的计算机语言走向了自然中的某一种形态。例如在最后的这一个完成的作品中从某一个阶段就开始相似于一个细胞的形态,到了最后的这个由机器人完成的铝合金艺术品则非常像一些植物的表皮。  

在平面设计领域,最近最为流行的趋势是由日本人引领的,他们使用软件绘制大量的线条,这些工作以前是非常难由人力完成的(这与由玻洛克或是PARK, SEO-BO朴栖甫 (1931~ )的身体艺术截然不同),结果也是一样,变成了许多对藤蔓植物的模仿。  

计算机进入到建筑或者其他艺术中去,几乎无一例外的将美学落实到了对自然的模仿中去,这一相像非常有趣,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对这个兴趣的理解迅速找到了两个关系:自然的复杂性与人们的美学,以及复杂性与计算。后面这一组关系迅速成功的实现使得在第一组关系中出现了由工具上的突破而引发的解放。  

章节1 自然的复杂性与美学  

复杂性造就美学  

毫无疑问,人们的美学是基于对于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个过程是与我们生活的环境造成的。简单的环境还不能造成一种欣赏标准。  

自然的复杂远远的超过了人类的思考于记忆能力,这个巨大的差异造成了很多人类的情感。主要的感情就是对自然的敬畏和赞叹,这些情感都进入到我们的进化过程并且被固化在了我们的肉体之中。  

敬畏产生了宗教:简单的例子就是即使你不是一个有神论者,从小就不知道有上帝这个说法,但是当你碰到非常危险的情况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呼唤着希望有某个东西能够帮助我们,尽管这个人是不存在的不可知的。而宗教正是在早期人类的历史中出现的利用这一感情的意识形态,只不过是高度系统化,甚至政治化的意识。这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的各个文化中不一而同有所显现。西方有上帝,东方有各个神灵。这种敬畏显然是一中对无可把握的大自然的消极手段。  

而赞叹则演变成人类的一种审美,当人们看见大自然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各种形态有所意识与理解的时候就把那些图案,色彩,肌理当作是好的东西,这几乎是没有任何的理由,我想,唯一的原因就这些自然中的可被人们理解的视觉成为了人们最早可以进行比较判断的视觉参照基础,这发生在人们可以创造她们自己的视觉之前。而这个参照基础恰恰又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人们永远无法超越它。  

赞叹伟大永远是人们的基本感情之一。就如当我们面对一团篝火或是从飞机上向大地望去的时候,你几乎不能思考,唯一所能做到的就是惊叹这种伟大的美感。而复杂性又是伟大的一种。复杂性意味着神秘,不可知,甚至智慧。自然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长久以来人们都相信它是具有智慧的主体,这也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帝是造物主的主要证据之一就是“无法解释”如此多的精美绝伦的关系是由非智商的物体造就的,那简直就一定是由有智的生物造成的,而其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属性确定了这一有智生物的崇高性——上帝。而事实是复杂性、突变与进化等一系列简单的因果关系与时间联手造成了这些看似明确的但是高度复杂的关系。  

在从西班牙的卡迪斯省的海边带回来的这块石头经过千百年来的海水的冲刷,石子之间的相互撞击,造成了一种美丽的形态,它有一个中心的空缺,具有柔和的时而出时而进的曲线。而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形状与herzog & de meuron的建筑的平面几乎一模一样。这种相似的关系吸引了我,一个显然是没有意识的万千纷乱的因素和大量的时间造成的结果,一个是智能的控制的短期的决定的结果。我相信这两种描述不为过分,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巧合对于早期社会的人类来讲却可能意味着什么,他们就会将无意识的行为视为是有意识的神的创造。  

y1piUZXab82EG-n4TRVD1Mkh3rUHU9p0u5k-megWBWxC4AHmp7MzPZQCu_vsTn7Lwe_DBp4iKOp-RajEfhc4Lj-tw y1pPJx1JWln70E-I_dnx30yp8LCvBtxGmtBfUOoEUgJYsZQ2hVucCOiU_7IaJ_-kLzE4JgqVyL17PuG1ZtY-K6Ipw

  章节2 计算与自然


人类认识自然本身是早期的从敬畏自然到发现科学这个操纵自然的工具的过程,也是就是一个从简化复杂性到理解复杂性的过程。计算机及算法的出现,人类才算是对于复杂性有了较为有力的理解工具。  

简化与抽象一直以来是人类理解事物的重要方式。早期宗教在几何学方面的研究让人们惊讶的发现在这个抽象的世界中是如此的完美精准,以至于都被很好的证明了上帝的万能。虽然人们在之后的非迪卡尔系统中发现了平面几何学的局限性,但是人们还是在抽象与简化的路线上越走越远了。直到上世界中期人们对混沌的研究才对世界的复杂性有了一些重视。而在对复杂性的认识中,人工生命科学、遗传算法理论和DNA计算机等领域的发展又刺激了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不可知的复杂,而是由简单的结构通过巨大的数量加以放大从而构成复杂性的。  

自然即算法  

这些学科或理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是以计算作为自己研究的观念和方法,主张自然界的现象就是一个程序,一个能够实现自我复制、自我构造和自我进化的机制。“例如近代人工生命研究的基本信条便是:生物体的“生命力”存在于分子的组织结构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分子本身。把生命与计算机类比,似乎是19世纪机械论在当今的延续,看起来有背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但人工生命的奠基者朗顿认为,答案就在于进一步的伟大洞见之中:生命系统这台计算机具有与通常意义上的机器全然不同的组织形式,有生命的系统几乎总是自下而上的,从大量及其简单的系统群中突现出来,而不是工程师自上而下设计的那种机器。朗顿强调说:“最为惊人的认识是:复杂的行为并非出自复杂的基本结构。确实,极为有趣的复杂行为是从极为简单的元素中突现出来的”。这就是说,生命就是这样一种生化机器,只要启动这台机器,将这台机器的各个部分组织起来,让它们产生互动,从而便具有了“生命”。生命就是就这样变为一种计算。“...“自然的最高复杂形式之一——生命即是一种巨量化的简单元素的体系,整个自然界也是按算法构成演化的。现实世界之万事万物只不过是算法的复杂程度的多样性。就是说,自然界就是一台巨型计算机,任何一种自然过程都是自然规律作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物理或信息过程(计算过程),其本质上都体现了一种严格的计算和算法特征。”毕达哥拉斯的古希腊人就曾经向世人宣称:万物皆数。今天对自然的认识是:万物皆算法。  

在我的朋友林秋达在大这个学期的stduio的工作中,使用了一种算法,简单的将一个基本的正方形不断拆分,并在需要结构加强的地方不断以自相似性细化,使之适应一个体育馆的结构需要。在这个简单的控制条件下,一个算法产生的结果并不复杂,但是已经可以在自然界中发现这种类似了。 

 y1p58EE-BK8RblVq5daObr6z-6TeHuQn1AQDIXmWBsVxMOdrvOLD18MgsiE7dkibteTUpDsnf4i7XofmTjK0m2gEQ y1p9GNQXsyIrKNug2x6ZSip1bjor3Zf-TkGOki3p5DNiPYEbgwExeWWyaLPUc74YQkJv5HjSG5bfNJJTBRg6uA7Fg y1pnJCF5Jk2I528wHAY6f_StFdGEPu5AZdBiacgWoW19L2rLXSfnS75ks3vaelIlG7zL_2Dun8XXHKdZbC04fztqw y1pe-JMPIZfMGfwhM00ygDTJKK7ILL5P2yJ9dNhY7ddAV9JIh3bcuVuVOAhq5wuh2dNpHITV5XEEEaf6-nWDDUIHg

y1pP8p7iPN0XmhMv0unE7pRzqYuQyjsrIMxrgII1FQaMbIXrunIJjHulC3APinpOnZjyE_91DSFZnE9kRsbr_kqyQ 

(林秋达图)  

计算提供理解自然的能力  

而在我最近的一次旅游中,西班牙的海边和瑞士的阿尔比斯山上的曲线给我震惊,这使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现代社会拥有如此少的曲线。自然界的复杂曲线几乎被人类的行为抹煞殆尽,现在,我们只能够从树木,云彩还有我们的脸庞中看见一些无序的曲线。人类的欣赏能力有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理解力和记忆能力决定的,如果不能够记忆,就等于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消化与处理。正如人类对于曲线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就远远不及直线的更加自如。我们能够从当代社会的城市环境就能够看出这种差异。使用砖石建造物质环境已经是数千年前人类的行为了,为什么人们要把石头雕成方形筑成金字塔,而不是曲线的边界?为什么人们把门修成方形的,而不是异性的?因为这些简单的形态有助于大大降低理解与操作的复杂性。这些现象在现代主义运动的经济法则中又一次被充分使用了。  

而计算机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高速的计算能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带给了我们更高的记忆体。 这对于处理和理解复杂性问题时让我们游刃有余。计算机将复杂问题再进一部抽象简化送到我们的接受器官和思考器官,完成我们对自然的操作。 

章节3设计工具的解放  

证明当下的由计算机辅助的建筑倾向自然的视觉形象显然会出现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建筑设计者在计算机这个工具的辅佐之下将一种蕴藏在人类本能深处千年的对自然亲近的美学充分的展示了出来,另一种就是计算机所带来的复杂性能力就是自然的重要属性,二者的不谋而合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作为一个刚刚完成了一个类似设计的设计者,我认为这两种情况是同时作用的。  

前面提的石头是一例,而在最新发现的深海鱼类的照片中,我惊讶的发现,这些可能是结构最为简单的海洋生物的身体几乎与我们现在最为流行的建筑一模一样。这似乎暗示了第二种关系的正确性。 

y1pv3_quM-I3jZQb1SEc7hPYmdG6XQKfApp5aACcKGyyMDWmNi5fe3o8ympUyXDaen3C0ZX32g5_qyac0Mjcl416Q y1pHewlSnPNf2D54AzDGbmnmm3FBzJX9KwLN1-gPUkNmAoo91Ig5QBX78Ew1uN-Mc5I055SmW0p41jzNghDZ_jN-A

虽然我们是在隔着一层计算接近自然,这种由计算为代表的操作方法显然成了人类智慧的延伸。在这些年来建筑师与建筑系学生对表皮的疯狂痴迷中,他们已经轻车熟路的掌握了计算机这辆快车——他们能够轻易的达到一种美感,重复,变异都迅速造成一种复杂。看看每年gsd的学生作业,这些不可理解的复杂的确带给了我们一层美感。林秋达的studio的instructor是著名的以计算为主要视觉的FOA事务所的女将Farshid Moussavi所带领的,她直言,如果一眼就能够看穿的东西就不是美的东西。这中间的意思就是美感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复杂性的。

 

 

(文中引号部分引自 郝宁湘:《计算:一个新的哲学范畴》|  感谢朋友林秋达与我的交流 |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表皮现在的重要性是无疑的,但是抛开时代对视觉的倾向外,空间性是否应该被抹煞) 

 

 

2006/04/25

running to the final

may9:modeling
y1pSuIkTDYqko_B5NOUtasK-4Q5w1A0C8PrnSCvwCnglMLUL912GziW0LvXQLqDoTMJT9F97bJkEdrQLs71xVbvPw y1p10WYPLYSUf3YHTXG52Phkk7056C62X3yugb4TSUPtv04jMuDzkQzJshy5etWQWN98XXt0A5E17-A3P02Dts80A
may8: interior
y1p_XlcA5peFqF66ObX_M3rUNUU0rl49ppikSzPEIuJw0OJl5jlxyh0ungQACL2GBjr-Hq0J6iL-NhkRUUjor3IBQ y1p_XlcA5peFqGdEBMLFjZ8EqXKTFl1hjVV6Iwdm9mPOeaXl9aD-x3kQw0Q8y3ZpjLZtwWe9OL_qyHEtz4eAuRrCw
y1pEizd_Ogi5Bm6x9_fuV1r48Ubd5lfNLlnwYgk8Kk9VQbm6sDQNh8EZKrQXTFMfvaiE4H0eHkPSesMGUmhco5vyQ y1plR7FsUbkAQQc2fIQNiBhRiVven7Ry3HorC_obk_i1abpmOJYP0e2NPNVcvv5DaowC6EMODTm_VTP4-Pg64UeMg
 
may8:material
今天图画得很爽,好像要干完了,居然提前了两天
y1peZYYnobM6pnNzEc3l4005cNQM4PQUrr6cSFa89jpqjxN8py1O2mglxMlKbKjMzohoCXXzW8y0o4RDBtBResvcw y1peZYYnobM6plCsCxRZ31AwpUONaHtM-hQWqifXc1n3SU4E49K7E_J2VpjcYeBSgZ0cJOOk2D6MqWAvlm5BOkysw
may7: detail
y1pBjP4P39PAnNVTbjFJstZW4nzrlmJTG4A9WrEvv9k3BAnxE7DpAbecJlRoYbSN8l5h3oU4-6ihyZiDkmD0EdpQg
y1pg9gdgyxbUYgpGNamS7Z__TJB-DmsGUR39uSCZL4tnI_NMAKKjVl-JilHZYAXv4aNA9Ld96ClHL68wYsaOYOdiw
may6: changed skin
y1p7klCLxHXOt9BBh91JJXWJdknIJLBtQrhCR2wsU52CwwrYk5TOAWrK6qntYRHhRGy-5gas4EJtG_tw1CXionZvw
y1p7klCLxHXOt_kOdyx3jmRkdUcl8Cvo7P3wtq1o9mEN5jRq-LgJHSk4B5_jIjeY-8h3pNOpZVfDVvHaBVrxV91YQ
y1p_4cyZJ9ZeEQccUyLvqGhJuDpdkxVRoHNgsx-0_99NqRAaR7I6WRq-ok8Zyx5ZC6F4sYc3qNKgMRUMUqor71LhQ
may5:hesitation in material
 
工具已经明显上生了一个层面
是什么不能让我无畏的想象创造
痛恨个性的枷锁但又在自我的评审中对结果失望
也许应该杀掉自我评判
   
y1pTxPhpzEvBkIxPJfcVk9BWZvVd3bOneuntKVtEblCljvMuPkXajC0vIjpfdLVf2blgSAF3aRMW04aT9uNkEh4Uw y1pi3ze15M1EoHZjWsi_Yov7m2KVbufIxZojx1MzzGVEVNSGdeTXvu2khOdf9HVU-QoZTtRbk-5i3wrVS38P3yVhw
y1plm5HgFN3b-BepgT-p-qdW4zNPIjieik1p1t2fio6gIEp6MFyKMnaM3zDQ86-B3lUuQs7Ur96jKLlqR5ZDvL8Gg y1pDj2k6kUvt3VN48ACDW6R2BHmMNgcI4oIT1tZwJPxYBFbGS6WV5DORWNIHERr2ZVE-7jJGY_TVanaz1p5g67b2g
 
may4: sick
y1pdxyREr9gTlM0lfaSWNovjvX1u1_dbIKVdoy32BNZFeLzGEg0sWS-TmdY-nsESLk8tVl6H4YC1Ilev09nHA225w y1pYSkLIA5PuIX9mKQps23BtbV1i3_Z06S_v14F7z5oZSyoASn61idQwCRCn8YOYgtbrdkJOnSTVfnsp3yvMWBdDA
may 2: two days building model
y1phmK7N-q68CF2AI9soLbrl3rhSDUTukzK4SX1dSXVNoza9HzgrAzJDntXr2wI8CRnaC-ej3y_DejiPBWVPocVzw
apr 30 cad drawing 让我兴致全无
 
我快发疯了
这个变态的设计
画图还是不能成为软件奴

y1pqBqlLo64iSyV1-AdHdHdCL_vzjkqNC45J8Vkl7x5vTh9O04oNZeVHuzVmP-G5TNXcctvAVD6F2IabFa4qUHv2Q 做做模型鼓舞一下士气

y1p2sYboe1HYBVCc3Pt4IUdVY-P450w1SToo-NS0FMWjh3P9uHnRp7H4uT9g-ScslKNCYn4_ZgvWGtHSXoApIVMNQ 这张是楼下的展览中的一张照片,深爱,剽之以耳濡目染
 
 
apr 25
 
今天又见louis mansilla,他正在门口抽烟被我逮个正着,赶紧掏出笔记本把图拿出来看看。
 
mansilla是比较会想的那种人。
 
他今天反倒问我are you happy with the new system?
我当时没有多想,我说 sure, it is becoming much clearer, and solve all my pain in the plan.
 
但是他却更愿意从思辨的角度去欣赏这新的曲线,
you shouldn't  do things for our happiness. the curves now have their own meaning, not just curve, they connected the function and the space, function now is not anymore just itself, it become more like positive space. it's beyond itself, which is given by your curve.
 
其实他自己也在迷惑和判断着这新的系统,所以要问我自己的意见。
这很有意思,有点像一个人走走停停的过程,停下来想一下继续走。
 
我希望能够学到他的思维的方式,有点像moneo在上课的时候的一种状态,身体已经消失了,世界也突然间只剩下自己的大脑的思考,浑身颤抖着,激动于行进中的思维。
 
 
 
但是我还是忘记了很多他的话语。
叹息自己的浅薄,也许正是这浅薄,正迷惑过去的和现在的自己。
这迷惑导致了对信仰的依赖,并越陷越深。坚信产生的的不能判断和盲目是我需要正视问题。
 
有时候我总觉得人必须要有所相信,因为相信才会使我从思维的痛苦深渊和无边飘摇中解脱。
这真是为什么我很欣赏有宗教信仰的人们,到不是看到他们被宗教带领、紧密地团结起来而获得的幸福感,而是欣赏他们在无尽的选择中始终如一的坚信给人的解脱。
 
但是什么才能让我们相信?
权威?经验?事实?思辩?我却从来没有看见周围的人们在理性的状况下被说服而改变了什么观念。
都是没用的,结果还是一样,任选一个,继续走下去。走得足够远了,你也就自然而然对了。
 
 
 
 
apr 24:last deskcrit
 
emilio tunon看中了我铺上了大量劳动的平面。他还喜欢一个conceptual model,将那个artist 还是architect的问题又问了一遍。。。这个老顽童
 
我在似乎相似的曲线中尝试了好几种可能性惹得他们的不快,显然,他们希望看见一个清晰的typography的层次,这正是我所欠缺的。也差不多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我正处于这个十字路口。
 
但是一个快速的idea吸引了mansilla的兴趣,很少见到这个家伙如此兴奋得一个人吭哧吭哧的画草图。这是一个中间的灰色空间,使用第三层次的曲线衔接城市尺度和人的尺度。而原有的1、2之间的相似就用模糊概念的saying统一为一种。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解决办法。
 
中间emilio不断的question真是让人胆战心惊,他的眼睛很敏锐,问题总是我的致命弱点,我没有任何办法回答,比方说他最先看出折磨多种可能性之间的矛盾(也是我最恶心的地方了),比方说他会问你为什么不用第三个尺度的曲线代替第二个,这样置换一下就更好了,我心说tmd你不早问这个问题,我现在都做成这样了才问。他还总是笑着说,不要紧张么,这只是个问题。
 
mansilla很有责任感的耐心解决我的问题让我很感动,emilio最后快乐的说,看,我们的mansilla解决了你所有棘手的问题。
 
总之,大出我的意料的是他们还是非常喜欢这个方案

y1pP7CPgXA01bNh-XBwiHrKtZo-ByToFAd1bYlk_oYP8mh-fcoZt0xZfg_Q-x2TwiwAsuIsfSCi5Pne1KAZR61k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