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5

Chapter 2

1st Pinup Sep 16

Lousia and Matthias设定这个studio的主要训练目的是从drawing中产生新的空间形式,从image中进入空间的质感深度。他们希望学生在这学期的一系列练习中保持以一贯之的media和绘画方式。

他们的第一个assignment是徒手绘制两张drawing,一张是你prefer的空间,可能是愉快的、轻松的、有活力的空间;另一张是感到压抑、不喜欢的空间。我们都很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作业,但也很快就理解了,目的是推动个体思考什么样的空间是最最喜好的,对自己的性格本质发出提问。

准备这个作业的时候就发现好像没有人重视它,很多学生都是几乎不来,直到最后一天才过来画两笔。而我却花了很多功夫在构筑一个想象的世界。心想这些人可能都是老油条了,不用管他们。

当时,这两个老师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第一印象是Lousia像一个木偶人一般极为可爱地摆动着身体向我们打招呼,说,我们刚从飞机上下来。。。之后大家就搬到pinup的corner准备了。

Louisa总是喜欢穿着日本设计师的时装,那是一种有着流畅小褶的布料的长裙,她本来是很高很瘦的一个人,却被这些衣服包裹的极为优美,一举一动中的身体和衣服都在不停的构成新的柔美曲线,同时拥有远观的包裹尺度和近观的衣服纹理的尺度的曲线。她还会搭配酒红色或是绿色的长丝袜,非常不俗。而Matthias则是简单的西装衬衫,只是在最后一次出去吃饭他穿上了牛仔裤。

这里可能要同时对我们studio的13个成员作个简单的介绍。

MArch2

Dima是黎巴嫩女生,在伦敦干过几年,后来到Moneo的工作室干过两年,一个外表瘦弱但是及其坚强的Christian.

Ryu是最后一个学期了,从美国另外一个院校过来的,第二个master学位。他自己号称focus on material study,但是到最后都没看出来。

Tae 前面讲的认识的第一个本studio的家伙,纨绔子弟一名,父亲做的是艺术家孵化的生意。所以从小就拥有艺术家的生活氛围,他的家就是一个gsd毕业的、现在韩国当红的建筑师的作品,他后来还曾经在google上展示他家的照片。他自己说他的建筑体验很多都是来自他的家。

MArch1

I-Ching,李宜静,是台湾人的后裔,一个小小的经常穿着“光怪陆离”的衣服的女生,一个非常矛盾的人,据她自己的说法,她是一个拥有非常罪恶欲望的人,却被道德压制,事实上她是一个非常amiable的人。她会对我讲一些英语学习的问题,而且对别人很有公德心。

Mark是I-Ching的男朋友,一个又高又帅的美国人,极好的技能学习能力,画画好。两人从外表上极不相配,但实际上两人关系极为默契。

Dara姓黄,也是台湾abc,经常高声说话的自信女生,长得很漂亮;Alec是她的男朋友,美韩混血。

David,Anna,Chris,Joel都各有各的绝活:David擅长分析操作;Anna从Princeton来,理论较强;Chris艺术感极佳,是大家公认的强人;Joel的模型作的很好。

MAUD

Wen-Jen,台湾来的漂亮女生,她的男朋友今年跟我是summer school的同学。都属于十分用功的好学生。英语极好。

学生体的diversity在一开始的这个作业中就显示出来了:

Mark 画了一个相当见功力的空间素描,我认为描绘了比较无趣的空间,但他从中表达了光线和空间的重量质感。Chris画的东西非常好看,使用在空间中折来折去线条的表达一种虚幻的似乎失重的空间,同时颜色和比例十分美丽。婉蓁画的是一个抽象的电梯里的空间,非常尴尬的空间,另一个似乎是一个大厅。Tae 画的是一个向上像abyss的一个高耸不见终点的压抑空间。Joel 和David 都在绘画的技巧方面走的太远却模糊了表达的目的。Dara用极为美国学生的方式照了一本建筑绘画参考书画了一个在我看来相当无聊的空间,而之后的她的作品也几乎是在这个方向上——我看来如同抄袭一般的方向。I-Ching的艺术感很好,用寥寥数笔就搞得出十分令人兴奋的画面,我认为她是个天才,到了最后的final review同样也是用二两拨千斤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我在这个作业中想表达的是民主的空间和禁锢的空间。总共画了三张,用笔不多可是构想的时间够长的,都是很抽象比喻的空间——应该是很怪异的东西了,甚至有可能给人以忽视建筑表达强化语言性的印象。第一张是说一个非常自由的、有点organic的空间,形式来自逛MIT的学生宿舍的时候拍下的一个小东西的视觉。

它没有内和外的区别,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互相看见对方的行为,同时在行走之中会不断发现不同的行为和人的聚落,有点像apples on the tree的结构;另一张画了一个纪念碑,下面是一个无边的广场——天安门广场,它是一个政治的、禁锢的空间,人们瞻仰却不可以停留,有警察的监视,是一个让人极其不舒服的空间,虽然看起来是自由的;第三张是一个非常高的一把椅子的空间,既禁锢又自由,人坐在上面是不可以活动,但是他的思维却可以走得很远。Matthias认为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中国学生,同时他说第一个空间需要下一步的发展。

可以看出这个作业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仅从drawing 出发,大家凑在一起就展开了有关空间形态、组织、材料质感、色彩、意义、体验甚至政治性的话题。真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就是9月21日开始的为期5天的Marfa之行了。

2005/12/24

I want to give you ambitions!

Mateus studio final review was done. He is a more practical guy, who looks never care about academic, but more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enthusiasm. I think I love this guy, who’s like a pure child.

The most affectionate moment was when they talked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GSD Studio, Mateus said: “I don’t want to teach things, I want to give them ambitions!” Also, when the critics said there might be some commercial images around the Japanese girl’s pure stone building, Mateus said: “It might be wrong, but I feel excited!”

Really appreciate the quality and taste of the Japanese girl.

I like the Australian MArchII guy’s scheme. It’s kind of best status as a studio work, but still maintain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I can see how nice when it is built up some day. “concrete, concrete, concrete”

2005/12/20

chapter 1

Marfa Studio On The Way

这个“marfa studio全纪录”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记录我在Harvard的the way following master的处处心得,一方面是向“还在城里”的同仁们汇报一下这边的实际状况。我在“城里”的时候就对城外的故事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憧憬,而实际的面貌又不禁让我感到GSD SUCKS。所以撕破这层信息不平等的面纱是颇有实际意义的。记录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说白了可能以pinup的次数为题目,这样省下很多废话的时间——以studio为主体,但是中间我可能会插些题外话,因为毕竟是个个体经验的记录。中间部分可能会翻译成英文陈述,这也是一个向非华人朋友交流的机会。

1 / Sep 16, 2005 / Studio Lottery

GSD每个学期初都会有一到两天的时间把大部分的option studio和课程进行简短的介绍,让同学们有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当天就选择studio,共有六个志愿。我早就听说志愿选的不好整个学期都会很无聊,所以想当紧张。这学期比较好的建筑的有三个(我之前就计划这三个学期是逐渐向外围发展的方向,这学期依然是希望做最拿手的建筑老本行,也便于适应环境):Francisco Mateus, Manuel Mateus在Portugal的博物馆,Lousia Hutton & Matthias Sauerbruch的marfa studio, 还有一个自相似性的材料studio.

Lousia Hutton & Matthias Sauerbruch(sauerbruch hutton architects:http://www.sauerbruchhutton.de/)在我写有关视觉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的毕业论文的时候就已经被我关注了,当时的感觉就视觉的很不错,很艺术,但并没有更多的欲望去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这是我在论文中的言语,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的肤浅:“而德国建筑师索布荷与赫顿(Sauerbruch+Hutton)的工作以视觉艺术的工作方式打破了死板的、柏林特有的条条框框,为柏林的城市景观带来了新气息。他们设计的光学新技术中心(Photonikzentrum)反映了他们对柏林城市环境的关心,与许多拒绝色彩的建筑师不同,他们把建筑当作三位的“色彩雕塑”,在这个建筑中透明幕墙后的遮帘的色彩随着形体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光的色谱,一方面色彩解放了空间和尺度,另一方面丰富了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视觉认知限度,拉近了城市空间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此外他们还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这个思路上进行的。“

他们身在德国,在这个简短的presentation中用的是一段他们的movie。当时也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在这一天的中午我认识了tae,这个人在吃饭的时候很主动地介绍自己,感觉这个人是个轻浮的家伙,个子很高的傻瓜而已。而我的英文很烂,只记得我在说the egg sandwich is bad…因为我们took了同样的食物。后来他回忆说当时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我的英语有多烂。。。abyss of shame啊。)后来在选择的时候我在Mateus 和L+H之间比较难以抉择,我就想这个这么有名的Mateus一定是最最热门的studio, 而我选择L+H的话比较没有人跟我争,于是就它了。谁知就是这个心态救了我,至少大大加大了我选中他们的概率,这是后话,很多台湾人还有这里的老手们都在用这个原理作弊,(Mateus的studio居然有5-6个华人,我们的studio居然有两对couple在,不可思议的潜规则)所幸,I go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