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0

chapter 1

Marfa Studio On The Way

这个“marfa studio全纪录”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记录我在Harvard的the way following master的处处心得,一方面是向“还在城里”的同仁们汇报一下这边的实际状况。我在“城里”的时候就对城外的故事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憧憬,而实际的面貌又不禁让我感到GSD SUCKS。所以撕破这层信息不平等的面纱是颇有实际意义的。记录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说白了可能以pinup的次数为题目,这样省下很多废话的时间——以studio为主体,但是中间我可能会插些题外话,因为毕竟是个个体经验的记录。中间部分可能会翻译成英文陈述,这也是一个向非华人朋友交流的机会。

1 / Sep 16, 2005 / Studio Lottery

GSD每个学期初都会有一到两天的时间把大部分的option studio和课程进行简短的介绍,让同学们有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当天就选择studio,共有六个志愿。我早就听说志愿选的不好整个学期都会很无聊,所以想当紧张。这学期比较好的建筑的有三个(我之前就计划这三个学期是逐渐向外围发展的方向,这学期依然是希望做最拿手的建筑老本行,也便于适应环境):Francisco Mateus, Manuel Mateus在Portugal的博物馆,Lousia Hutton & Matthias Sauerbruch的marfa studio, 还有一个自相似性的材料studio.

Lousia Hutton & Matthias Sauerbruch(sauerbruch hutton architects:http://www.sauerbruchhutton.de/)在我写有关视觉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的毕业论文的时候就已经被我关注了,当时的感觉就视觉的很不错,很艺术,但并没有更多的欲望去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这是我在论文中的言语,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的肤浅:“而德国建筑师索布荷与赫顿(Sauerbruch+Hutton)的工作以视觉艺术的工作方式打破了死板的、柏林特有的条条框框,为柏林的城市景观带来了新气息。他们设计的光学新技术中心(Photonikzentrum)反映了他们对柏林城市环境的关心,与许多拒绝色彩的建筑师不同,他们把建筑当作三位的“色彩雕塑”,在这个建筑中透明幕墙后的遮帘的色彩随着形体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光的色谱,一方面色彩解放了空间和尺度,另一方面丰富了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视觉认知限度,拉近了城市空间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此外他们还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这个思路上进行的。“

他们身在德国,在这个简短的presentation中用的是一段他们的movie。当时也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在这一天的中午我认识了tae,这个人在吃饭的时候很主动地介绍自己,感觉这个人是个轻浮的家伙,个子很高的傻瓜而已。而我的英文很烂,只记得我在说the egg sandwich is bad…因为我们took了同样的食物。后来他回忆说当时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我的英语有多烂。。。abyss of shame啊。)后来在选择的时候我在Mateus 和L+H之间比较难以抉择,我就想这个这么有名的Mateus一定是最最热门的studio, 而我选择L+H的话比较没有人跟我争,于是就它了。谁知就是这个心态救了我,至少大大加大了我选中他们的概率,这是后话,很多台湾人还有这里的老手们都在用这个原理作弊,(Mateus的studio居然有5-6个华人,我们的studio居然有两对couple在,不可思议的潜规则)所幸,I got i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